9月24日,超强台风“桦加沙”从深圳南侧近距离掠过,对全市造成显著风雨影响,全市865处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全面开放,为市民提供临时“避风港”。
作为城市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应急避难场所在各类自然灾害影响期间,为市民群众生命安全与基本生活提供托底保障。自9月21日台风预警发布后,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各区、各部门迅速行动,抢抓窗口期,做足准备。从场所安全到物资供应,从防灾避险到灭蚊防疫,从基本保障到人文关爱,多项举措共同彰显了城市的应急温度。
在人员转移安置方面,深圳市扎实做好避险转移安置,提前对危险区域人口情况进行摸排,科学匹配安置容量,实现转移与安置工作高效衔接。截至9月23日21时,全市累计转移危险区域人员超过30万人,其中5.55万人被妥善安置于应急避难场所。
在物资保障方面,各避难场所充分储备应急物资,按照满足3日安置需求的标准,提前在避难场所预置食品、饮用水、毛毯、防潮垫、急救药品、通风照明设备等应急物资。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合计储备了速食类食品40万份、饮用水100万瓶、被子11万床,确保安置人员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在场所运行管理方面,各场所安排基层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定时排查消防设施、电气线路、应急照明、疏散通道和场所内用火、用电等安全情况,在场所入口处、物资领用区、安置休息区、公共活动区等人员聚集区域加强引导和分流,确保现场秩序井然,功能设施设备运转正常。
针对当前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需要,各避难场所同步开展灭蚊防疫工作,对重点区域进行环境消杀,并对出现疑似症状的群众进行隔离安置,提供蚊帐等防护用品,严防疫情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各避难场所充分结合场地条件和属地资源,注重人文关怀,根据场地条件提供多样化服务:为特殊人群安排帐篷休息,准备适老餐食、婴幼儿辅食等特殊饮食,组织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服务,并安排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等文体活动……有效舒缓了避险群众的紧张情绪,让临时避险场所也透出家的温暖。
此次台风应对工作,全面展现了深圳市应急管理体系的效能与温度,体现了城市在灾害面前的生命至上理念。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标识码:4403000081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