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推荐

热点关注

政策推送

繁体
坚持把事情做好,像微光机一样持续发光
来源 :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信息提供日期 :2025-08-22

000.jpg

  在深圳这片奔涌着活力与温情的土地上,石欣用二十余载的执着坚守,在公益救援的漫漫长路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从一名怀揣热爱的登山爱好者,到熠熠生辉的全国道德模范,他带领深圳公益救援队穿越无数险境,以专业与奉献生动诠释着“生命至上”的深刻真谛。

  2025年6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石欣被授予第九届 “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荣誉称号。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多年付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所带领的深圳公益救援队无私奉献的集体褒奖。

001.jpg

石欣荣获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称号。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钢 摄

  因需而生,为爱集结:公益救援队的组建之路

  002.jpg

  石欣与救援事业的不解之缘,始于对登山运动的那份炽热执着。1992年来到深圳后,工作之余,他征服了国内众多名山大川,凭借精湛的登山技艺荣获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与到迷路登山者的搜救行动中。“既能提升技能,又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双重意义,让他的目光渐渐投向了公益救援这片领域。

  2006年,一位户外徒步爱好者在深圳南澳半岛不幸中暑猝亡,作为资深登山爱好者的石欣赶去协助善后。当遗体被抬下山时,草叶上的露水浸湿了他的登山靴,也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如果当时有一支专业的救援力量,或许就能改写结局。” 这个念头如同一颗种子,悄然在他心底埋下。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前去支援的石欣彻底目睹了灾难的残酷无情,也让他深刻意识到:救灾不仅需要无畏的勇气,更需要专业的知识与系统的协作,要托举生命,光凭一腔热血远远不够。至此,两年前埋藏在心底的种子破土而出,他下定决心要组建一支专业的救援队伍。

  回到深圳后,石欣牵头成立了深圳山地救援队,并于2012年推动其在民政局注册为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然而,队伍初创时期,挑战接踵而至。匮乏的资金、落后的技能,每一项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石欣从未退缩:资金短缺时,他自掏腰包购置数万元的专业装备;队员技能不足,他便自费参加国际救援教练联盟等机构的培训,而后将所学倾囊相授;组织架构不完善,他就带领核心成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逐步构建起涉及山地、水上、地震等六大领域的专业队伍。

003.jpg

  “救援关乎生命,我们不仅要做好事,更要把事情做好。”

  为了让队伍具备应对各类复杂灾害的能力,石欣总结出“侦探式”工作法,要求队员接到求助时,像侦探般细致询问关键信息,从失踪者的穿着特征到日常习惯,关注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突破口。“在山地救援中,信息是生命线,耐心细致是基础,对环境的熟悉和对人性的理解是钥匙。”石欣的话语中,满是对救援工作的敬畏与深刻感悟。

  多年来,石欣坚守“专业精神”,当年仅有62人的“草台班子”,在十余年间逐渐发展为拥有3000多名公益救援志愿者的国内一流社会应急力量。那份如微光般的坚持,终究汇聚成了燎原之火。

004.png

  圳能量:在城市肌理中织就安全网

  深圳的山川街巷,见证了石欣和队员们最频繁的坚守。“在深圳练就的本领,是为了守护家园。”这句话道出了他们与这座城市之间深厚的联结。2018年超级台风“山竹”来袭时,莲花山周边树木倒伏、群众被困,队员们顶着狂风暴雨清理路障、转移受困者,在风雨中为市民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

005.png

  过去十余年间,石欣带队处理了三四百起大小警情。梧桐山的密林里、梅林山的陡坡上、城市公园的角落里,都留下过他们搜寻的身影。救援过程中,石欣始终将受助对象放在首位,他常说:“我们早一秒到达,被困群众就多一份希望。”在大鹏七娘山的一次救援中,一名60多岁的登山者失联两天,石欣带领队员连续搜救五天五夜,最终在小山沟里找到了昏迷的老人;还有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在台风天于莲花山走失,他们连续三天地毯式搜寻,虽然后来老人自行出现,但这份不放弃的执着,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006.png

007.png

  而救援队数十年如一日的 “守护”,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鼎力相助。“就像去年英德、梅州突发水灾时,队员们连夜收拾装备准备出发,市应急局的电话很快就打了过来,告诉我高速通道已经协调好。” 挂了电话没多久,车队驶过收费站时,栏杆一路绿灯抬起 —— 这样的默契,早已不是第一次。“平日里,队员们在各区的装备仓库,是市局帮忙协调场地搭建的;想要提升技能,局里会主动对接专家资源,组织应急理论培训;就连和消防支队、应急处置大队的联勤联训,也是在局里的牵线下,实现了训练场地、装备资源的共享,让民间救援力量与专业队伍在磨合中共同进步。”

008.png

  除此之外,2014年石欣团队还与南澳派出所合作,从香港借鉴经验,在东、西涌设立14根标志柱。这些看似简单的标识,让游客遇险时能快速定位,大大提升了救援效率。“当时派出所出了2万块钱,这都是他们从伙食费里省出来的。”回忆起这段往事,石欣眼中满是感动。如今,他所在的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常与政府部门联合开展社区宣讲、校园培训,将安全理念播撒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也影响了不少人加入到“守护者”的行列中。

009.jpg

  从山野搜救到城市应急,从灾后救援到风险防范,以石欣为首的救援队早已成为深圳城市肌理中不可或缺的 "圳能量",在街巷间织就了一张无形的安全网。他们驻守福田高铁站U站提供志愿服务,在梧桐山设下备勤点随时待命。累计111.6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正是这张安全网最坚实的经纬;而石欣本人超10000小时的坚守,更彰显着“生命之光”的持久温度。

  从本土到全球:深圳志愿精神的绽放与延伸

  在石欣看来,救援队既要“接地气”,守护好家园,也要“走出去”,将爱心传递得更远。“在深圳练就的本领,是为了守护家园;而每一次出征,都是将深圳的文明之光和志愿精神播撒到远方。”石欣带领的深圳公益救援队,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从亚洲到欧洲,他们在一次次国际灾害救援中,不断展现着中国民间力量的担当。

010.png

  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是队伍首次开展跨国救援。25名队员在余震不断的废墟中奋战7昼夜,用双手在断壁残垣间搜寻生命的迹象。

011.jpg

  2017年伊朗7.3级地震,4人先遣队冒着危险挺进核心区,7天的坚守为后续救援锁定了精准目标;2018年老挝7.0级地震,三批12名队员接力作战11天;同年印尼地震,6名队员不仅参与救援,还筹措发放了10万元物资,将温暖实实在在送到了灾民手中。

  2023年土耳其7.8级地震中,23名队员携带1.7吨装备星夜驰援,迅速搭建起高效的指挥中心,成为当地救援行动的重要支点;2025年缅甸7.9级地震,他们创造了生命奇迹——成功救出被困60小时的孕妇和被困125小时的男子,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救援的专业与温度。

012.png

  “我们为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贡献中国力量,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国形象。”石欣的话,道出了每一位队员的心声。

  从组建队伍时的艰难探索,到扎根深圳守护家园,再到走出国门传递善意,石欣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证明:坚守一件事并做到极致,微光也能汇聚成照亮生命的星河。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这位全国道德模范谦逊地说:“我不能像超行星一样瞬间爆发,只是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好,像微光机一样持续发光。”

013.jpg

  这份坚守,让公益救援从个人热情蜕变为系统工程,从本土行动走向国际舞台。石欣的故事,正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公益行列,让“生命至上、逆行无畏”的精神在新时代不断传递、发扬光大。

相关链接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标识码:4403000081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3002号

粤ICP备19041158号-1

网站支持IPv6

联系方式:

举报投诉热线(邮箱): 12350;12350yjjb@sz.gov.cn
咨询及事故接报应急热线: 0755-83071111
考核发证查询电话: 0755-23481891
深圳市福田区福中路市民中心C区5楼
政务邮箱: yjglj@sz.gov.cn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