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家的应急包准备好了吗?”——这句看似简单的问候,正成为深圳市民关注的新热点。2025年5月,深圳市以一场“接地气、强互动、重实效”的家庭应急物资推广活动,将防灾减灾的种子播撒进千家万户。在岗厦北地铁站和深圳市安全教育基地,琳琅满目的应急产品与市民的求知热情相互碰撞,“应急第一响应人”手把手教市民使用AED,孩子们兴奋地体验各类家庭应急物资……这场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民参与的“安全嘉年华”,生动诠释了深圳“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城市安全文化。
家庭应急物资推广 为千家万户筑起“防护墙”
从5月7日至5月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应急物资推广活动,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从口号变成了生动的城市实践。活动由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深圳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主办,深圳市绿航星际太空科技研究院承办,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近20家企业参展。活动现场,家庭应急包、急救药品、逃生工具等必备物资分区展示,专业讲解员现场演示AED使用和心肺复苏,吸引数千名市民参与互动体验。从岗厦北地铁站里白领们争相体验的AED教学,到安全教育基地孩子们围着“太空应急食品”的好奇发问,这场由政府搭台、企业助力、全民参与的安全“大课堂”,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诠释了一个硬道理:防灾减灾不是冰冷的行政指令,而是每个家庭触手可及的生活智慧。当应急包成为深圳家庭的“新刚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安全防线升级,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温度。此次活动是深圳落实国家《“十四五”应急物资保障规划》的生动实践,旨在推动家庭应急储备科学化、标准化,以小家庭的安全筑牢城市大安全的基石。
从隐患整改到预警直达 深圳打造立体化防灾体系
2025年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与深圳“防、管、控、应”一体化工作思路高度契合。2024年通过“万名专家下基层”行动,排查整治水利、交通、市政等领域隐患88.4万个,整改率达97.4%,均已督促抓好闭环整改,筑牢防灾减灾底盘;全面完善基层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工作机制,实现全市特殊群体100%建档、转移责任人100%落实、避险路线100%明确、安置场所100%备齐;依托“1+11+N”监测预警平台,实现灾害预警信息直达街道、社区;推动应急管理关口前移、触角延伸、力量下沉,实现前期响应、先期处置和紧急救援相融合,建成应急管理服务站1828家,有效构建了“5分钟应急服务圈”;10.8万名深圳“应急第一响应人”活跃在基层,近三年成功处置突发事件68起,挽救23条生命,实现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响应、第一救援的目标。
社区安全韧性再升级 五类社区精准防控
深圳投入9800万元,实现全市综合减灾社区100%全覆盖,完成21个社区安全韧性能力提升试点,编制《社区安全韧性能力提升行动管理指南》,为进一步加强资源和力量统筹,深入推进社区安全韧性能力提升工作,促进社区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为全面提升社区安全韧性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2025年,深圳计划推动78个社区完成社区安全韧性能力提升任务,着重提升安全韧性防御能力、安全韧性响应能力、安全韧性保障能力、安全韧性恢复能力,结合社区灾害事故风险特点和管控需求,针对临海、临河、有林、工业园区、城中村等5类典型社区,实施更细化、实化、差异化的分级防控措施,全面提升社区安全韧性水平。
创新灾害救助机制 织密民生保障网
及时修订完善《深圳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细化应急响应措施,健全深圳市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自然灾害救助行为,有效提高了自然灾害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2023年超强台风“苏拉”防御期间,全市高效转移35万人,连续五年实现自然灾害“零伤亡”。推动《深圳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实施,构建由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设施、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应急物资储备与配送设施、应急交通设施和战略预留应急用地组成的“5+1”分级分类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体系,优化城市安全发展空间保障。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平急两用’设施建设,推动全社会从‘被动救灾’向‘主动防灾’转变”。研究推出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深圳惠家防灾保”,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切实保障极端灾害下群众基本生活。
从家庭应急包的“小切口”到城市安全韧性的“大工程”,深圳正以科技赋能、法治护航、全民参与为主线,构建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这座创新之城用行动证明:安全,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标识码:4403000081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