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陈晓云等20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应急预警和响应能力的建议》(建议第20240019号)已收悉。感谢各位代表对我市应急预警与响应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根据市人大工作安排,该建议由市应急管理局主办,市气象局、市水务局汇办。我局高度重视代表们提出的此项建议,局党委书记、局长马鸿雁同志高位统筹部署建议办理工作,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现答复如下:
一、强化监测和预测能力
气象方面。一是建立会商研判和联动机制。市气象局定期参与全国全省灾害性和重大活动保障服务天气会商,分析研判天气气候预报、预警信号发布、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重点等。二是健全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市气象局作为全市“1+11+N”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监测预警信息实时
接入“1+11+N”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平台,与应急、水务、住建、城管、交通等部门开展常态化视频会商调度,灾害性天气过程全过程、全周期加密会商调度,提供灾前风险研判、临灾精准预警、灾中跟踪服务、灾后评估分析的全周期服务。三是预报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市气象局自主研发的MOTOR-DA预报系统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预报时效从72小时提高到96小时。入汛以来,在广东省24-48小时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预报优于目前业务使用的其他全球及区域模式,为强降水预报服务业务提供扎实技术支持。联合华为云研发的全球首个区域人工智能预报大模型“智霁”1.0于3月份正式投入业务试运行,在今年4月中旬到5月初的强降水集中期和“龙舟水”期间,该模型提供了更为准确的降雨落区预报,对台风“派比安”和“格美”路径预报较传统数值预报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基于人工智能的短临预报技术2小时预报准确率达到传统方法1小时水平,提升了强对流天气预警准确率,上半年预警提前量达62.5分钟,较去年同期提升14.4分钟。四是推动气象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市气象局建成“一站七址”的国家气候观象台。建成356米的亚洲第一高的气象梯度塔、4套风廓线仪、22个百米高层楼宇站、10个高山站、陆地站网密度达到3×3公里、向海洋延伸300公里的综合立体观测体系。自主研发的同化分析系统(MOTOR-DA),实现台风暴雨的预报效果比肩全球先进模式,基于人工智能的短临预报技术2小时预报准确率达到传统方法1小时水平,晴雨网格预报准确率全省第一。
水文方面。一是城区积水内涝全面监测。全市建成148个积水内涝监测站,实现全市20处复涝点及部分重要场所、低洼地段的积水监测。二是完善预测工作机制。市水务局运用气象、水文测站监测数据和模型预报成果,进一步完善雨前水情预测、雨中密切监测预报、雨后复盘总结的工作机制。三是开发预警平台。市水务局开发城市洪涝风险预警平台和“深圳水文”APP,更新发布城市洪涝风险图成果,为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各级指挥长及成员单位提供历史、实时水文数据查询和决策辅助服务。2024年上半年累计发布水情预测12期、水情提醒56条、水情警讯138条、水情简讯90条、水情简报38期、水情总结23期。
山洪和地质灾害方面。一是新增短信提示内容。市水务局已联合市气象局在每场暴雨提醒短信中加入山洪灾害提示相关内容,提醒广大市民群众加强防范。二是科学划分灾害隐患区域。市水务局结合水文模型对全市存在山洪灾害隐患的区域进行模拟研究,划分山洪灾害高风险村落2个、中风险村落4个、低风险村落8个。三是加强督导检查。市水务局督导全市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情况,针对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区落实市级监督员、县级处置员、镇级传递员、村级接收员和预警员(锣长)等“五员”共计23人,并建立健全汛期值班值守制度。四是全面做好分区地质灾害预警。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市气象局在暴雨前后滚动研判地质灾害风险,及时发布地质灾害分级分区预警,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二、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信息社会发布机制
(一)扎实基层一线预警“叫应”
一是建立临灾预警“叫应”343机制。市气象局联合市三防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直达基层责任人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工作机制的通知》,实现最新天气动态、各类气象服务提示直通式报告,全面打通直通各级防灾责任人和市民临灾预警-叫应-响应联动的全链条。今年实现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分级分类“叫应”向基层再延伸,推动预警信息有效覆盖712个社区,动态更新精细至街道的七类284名必“叫应”防灾责任人清单,上半年以来围绕“灾前、临灾、灾中、灾后”关键时间节点,结合气象要素风险阈值,“递进式”提醒风险、“兜底式”呼叫各级防灾责任人超1.4万人次。二是强化预警指向性。市气象局联合通信运营商、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研发突发事件精准靶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制定《深圳市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短信精准靶向发布机制》,确保预警短信发布的权威性、有效性和及时性。今年利用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平台累计发布暴雨、雷雨大风、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共30次约2亿条,其中面向深汕特别合作区启动12次特定区域靶向发布,并开展山边、海边等危险区域灾害性天气触发提醒。联合市应急管理局编制《深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多语种发布工作管理指引》,制定重大灾害性天气各应用场景英文模板,在热带风暴“马力斯”过程中通过机场、口岸、火车高铁、地铁公交、医院银行等2万余块户外显示屏时双语滚动播放台风及暴雨预警信息。三是实施“网格+气象”行动,打通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市气象局联合市委政法委网格管理部门发布《深圳市“网格+气象”工作方案》,将全市两万余名网格员成为基层防灾减灾“气象信息员”,气象预警信息通过网格员零时差抵达社会治理神经末梢,有效实现预警信号短、平、快推送。出台《深圳市社区网格气象服务工作指引》《接收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操作指引》《气象灾害社区居民防御指引》,确保网格员接收传播提醒及时到位,为基层防灾减灾争取时间提前量。推出“台风暴雨码”,让公众实时获取基于位置的台风暴雨实况和预警预报信息,了解自身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及对应的防御指引,自今年4月上线以来总访问人数达16.8万人次。
(二)强化风险预警服务属性
一是持续加强决策气象服务。市气象局依托(重大)气象信息快报、台风暴雨监测预警信息专报、每日会商意见等决策产品,通过“应急一键通”APP、市三防工作指挥调度群、市三防业务工作群等粤政易群组,为市、区、街道各级防灾责任人及街道气象信息员提供气象风险影响、气象监测预警产品、防御指引等信息。发布高级别预警信号时第一时间电话报告市三防指挥部、市应急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实现“直通式”报告,实现“精准式”风险提醒。二是优化完善基于致灾阈值的预警服务。市气象局开展深圳市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风险研究分析,联合市水务局、市应急管理局每年滚动更新《深圳市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提示(2024版)》,补充完善各街道易积水点信息和对应的积水降雨阈值,指导各级防灾责任人和市民识预警、明阈值、辨风险。三是加强水务行业风险预警。市气象局围绕水务行业,试点选取10座水库开展水位超汛限风险,10条河道开展漫堤风险,20个路段开展积水内涝风险提醒服务,为防灾部门及防灾责任人提供抢险救援决策信息支撑,并利用汛期天气过程开展风险效果检验。四是优化预警联动。市气象局与深铁集团建立的气象预警联动“520”响应机制已成为全国示范,共同建立轨道交通对台风、暴雨、大风等8项灾害性天气的防御服务标准和阈值体系。“9·7”极端特大暴雨中,按照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指令,深铁集团主动关停44个地铁站点,疏导乘客有序出站,灾后72小时地铁线路运行恢复至99.4%。五是优化上下学敏感时段停课响应的应对策略。市气象局针对高级别暴雨预警信号生效期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第一时间与应急、教育部门沟通并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共同修订印发《台风暴雨高级别预警分时段学校防御指引》,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和家长的引导,切实保护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三、持续推动城市防洪排涝工程防御体系建设
我市不断完善防洪排涝排水工程体系,全市(不含深汕)形成以169座水库、310条河道、东西部共32段约131公里海堤、111座水闸、约1.2万公里雨水管网、155座排涝泵站为主的防御工程体系。
(一)罗湖等老旧城区雨水管网提升改造方面
一是加快实施积水内涝点整治工程。目前,笋岗滞洪区所在区域正在实施田贝四路积水点整治工程,可缓解片区内涝风险;大望梧桐片区正在结合片区城市更新进行雨水管渠提升项目前期方案研究。二是有序推进罗湖老旧片区雨水管网提升改造。市水务局结合城市更新和道路升级改造,计划“十五五”期间完成清水河重点发展区、蔡屋围统筹片区、湖贝统筹片区、莲塘重点发展区及木头龙小区共11.92公里雨水管渠改扩建工程,并实施清水河一路及东湖公园共1.46公里雨水行泄通道建设工程。2035年前,拟实施水贝重点发展区、大望梧桐片区、深南东重点发展区、笔架山河桂园片区、莲塘口岸、黄贝岭及东湖公园周边共7.33公里雨水管渠建设,同时完成德智路、建设路、笋岗滞洪区共2.37公里雨水行泄通道建设工程。三是持续开展管网清淤。市水务局2024年计划清疏排水管道170公里,截至7月底,共清疏排水管道92.3公里(其中雨水管道60.78公里,污水管道31.52公里),清理检查井1546个(其中雨水检查井909个,污水检查井637个),清疏雨水口1626个。
(二)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市水务局以“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为方向,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动员、方式变革等,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和全过程。截至2024年,全市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建成区面积达55.1%。
(三)全面完善生命线工程安全防护措施
一是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任务建设。1月20日,市三防办针对“9·7”极端特大暴雨调查评估报告指出的短板问题,印发《深圳市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重点任务清单》,规划了“启动流域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工程”等10大重点任务,74细项重点工作。各责任单位对照清单事项,加强协作联动,稳步推进落实;在今年汛期前需完成的20项任务已完成;需在2025汛期前完成任务、常态化开展任务和中远期任务均按计划有效推进中。二是积极推动地下空间防汛能力提升。市三防办着力推动防淹挡板安装工作,全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5071处地下空间100%安装防淹挡板,在今年“龙舟水”、台风“格美”防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市水务局印发《深圳市洪涝风险图集(2024版)的通知》,积极配合督促相关责任主体落实地下空间防汛措施。市住房建设局积极推动地方行业标准制定出台,发布了《深圳市城市地下空间防涝技术导则》,为地下空间防汛工作提供有力指导。市发展改革委、深圳供电局全面推动地下供电设施迁改提升工作,制定《深圳市低洼地区供配电设施达标迁改工作方案》,有效降低电力系统次生灾害风险。深铁集团着力实施既有线地铁合建口标高测量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推动47处存在风险合建口的隐患整改工作。三是强化原水供水排水等“生命线工程”安全防护措施。市水务局持续开展老旧市政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每年改造约60公里。安装在线压力监测点698个、流量监测点145个,实时监测供水管线运行状况。目前已基于深圳市排水信息系统SCADA监测模块接入263个监测设备,初步构建了管网运行状况的监测和小范围模型分析预警工作。同时,印发实施《深圳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泵房不得设置在地下空间负二层及以下。四是有力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制定《深圳市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指导意见》《深圳市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安全韧性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市应急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全国率先印发实施《深圳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2021—2035年)》,构建形成“5+1”分级分类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体系。市应急管理局统筹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全市677个社区完成深圳综合减灾社区100%达标建设。
四、加强民众安全教育和宣传
(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教活动
一是全面铺开全市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市减灾委、市应急管理局依托全国第16个防灾减灾宣传日,采取“主会场+分会场”的形式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5月10日,在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举行深圳市2024年防灾减灾宣传周启动仪式。依托“深安大讲堂”,以“9·7”极端特大暴雨应对、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地质灾害防御为主题面向公众开展3场专家线上直播培训,全市超130万人次观看。5月12日,在深圳市中心书城北广场举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现场展示各类先进消防器材、无人机、救援装备、创新智慧设备。利用福田中心区、南山人才公园、前海、宝安中心区等深圳地标建筑及幕墙大屏播放灯光秀展示宣传语和主题海报,营造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7月,市水务局联合市委政法委对全市2万多名网格员开展防汛防台业务知识培训,结合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特点,将网格巡查与防汛工作相结合,提高网格员防汛安全隐患排查和临灾一线应急处置能力,合力筑牢基层防汛“安全墙”。二是打造面向公众的预警预报新媒体矩阵。市气象局打造“深圳天气”媒体矩阵,以新媒体为主、传统媒体为辅,围绕550万粉丝群体,开展线上线下全场景覆盖,天气过程“一过程一策划”的递进式气象服务,多次位列深圳政务新媒体影响力榜首和全国气象新媒体十佳;在此基础上,组建“政府主导+社会联动+互联网传播”的媒体和声团,与深圳发布、i深圳、深圳应急管理形成政务和声团,与市属主流媒体、深圳广电、深圳报业集团形成地方媒体合声团,与央视新闻、人民网、新华社建立央媒和声团,以“深圳天气”递进发,政务和地方媒体同步转,央媒和省级媒体协同跟的模式,在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期间,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全渠道向公众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和灾害风险提示。三是规范指导市民群众家庭物资储备。市应急管理局推出《深圳市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细化分为基础版和扩充版,主要包括应急物品、应急工具、应急药物、医疗急救用品、水和食物等,鼓励市民家庭储备一定应急物资,可以在外部救援物资送抵前,为家庭成员的自救互救和逃生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
(二)创新开展“双盲”应急拉动演练
1月26日,市应急委办印发《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2024年应急演练工作的通知》,截至5月,共计组织开全市5场“双盲”应急拉动演练。围绕有轨电车碰撞、隧道车辆自燃、森林火灾、工地坍塌、山体滑坡场景展开拉练,共计拉动各类抢险救援力量126支1600多人。拉动演练采取事前不通知参演单位演练时间、地点和演练内容的“双盲”形式,全程组织全市各区应急管理系统及行业部门、街道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远程观摩,强化各区互学互鉴,进一步提升各区突发事件快速处置能力。同时,注重基层演练,今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市、县、街道、社区级三防演练共计902次,有效检验和提升各级各领域抢险队伍应急处置能力。
五、不断加大应急管理财政投入保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财政资金管理与投入,推进完善综合防灾能力建设资金,加强综合防灾能力建设,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灾害防治水平,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设立专项经费,市应急管理局设立安全生产专项经费预算、地震事务管理预算、应急综合管理预算等,大力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二是全力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重点工程建设,深圳市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00.42亿元,总进度约89.1%;三是在全国率先实施巨灾保险制度,2014年至今,市应急管理局累计投入保费21718.19万元,赔付5204.88万元;四是积极推出普惠型防灾保险,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制定推出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深圳惠家防灾保”。五是积极争取国债基层防灾项目在深落地实施,我市分配总投资规模达到9616万元,将全部用于购置综合应急、防汛抢险、应急救援等设备。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持续强化监测预警与应急值守准备
市应急管理局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以市三防办名义,督促气象、水文等做好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加密会商研判;组织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尽快消除风险隐患,加速补齐防汛短板;进一步强化应急值守和响应,及时启动响应,按照“不死人,少损失”的工作目标做好汛期各项防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平稳运行。市气象局将积极推进海上石油平台项目完善气象监测网络,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弥补预报能力的不足,做好后续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让城市风雨有备。市水务局将加密各要素水情监测站网建设,加快实现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在线监测,持续优化全市内涝积水监测网,协同推进水文气象模型精度和预见期提升。
(二)加快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一是持续推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重点任务。跟踪《深圳市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重点任务清单》各项工作开展,尤其是推动“计划于2025年汛前完成”的工作尽快落地。协调推动地铁合建口整改、笔架山河复明、流域洪涝灾害治理和城市内涝治理等工作,督促指导深中通道、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下沉隧道完善三防预案,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工作。二是加快提升地下空间防汛能力。严格按照行业、属地职责分工,督促指导地下空间管理单位落实防汛职责,开展地下空间出入口防洪挡板装配和防水反坡改造。按流程推动《城市地下空间防汛建设和管理规程》印发实施,着力从地下空间建设和管理阶段提前消除受灾风险或减轻被淹损失。加强对物业小区防汛工作的指导,提高小区物业服务企业防汛抢险能力。三是加快开展重点防护对象识别和核实工作。梳理更新我市重点防护对象清单,指导并督促城市生命线工程、重要基础设施等重点防护对象针对性制定防御措施,完善应急预案并落实必要的物资装备,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四是扎实推进历史积水易涝点整治工程。全市现存22处历史积水内涝点(包括重要积水内涝点10处),目前2处已整改完工(重点积水内涝点1处),下半年将加快推进各历史易涝积水点整治进程,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三)高位推进海绵城市和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一是继续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依法依规完善海绵城市管理机制,强化海绵城市法规落实;积极谋划公园绿地、河流水系等具备区域汇水潜力的公共空间建设,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性;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打造一批海绵城市典范项目和典范片区。二是以《深圳市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指导意见》为锚点,加快《深圳市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深圳市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南》落地实施,全面完善韧性城市建设工作机制,从制度、空间、设施、政府、社会5方面全面提升城市防灾韧性水平。
再次感谢各位代表对深圳应急预警与响应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您继续关注、监督、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专此答复。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2024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