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推荐

热点关注

政策推送

繁体
深圳先行示范打造防灾减灾救灾“韧性城市”
来源 :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信息提供日期 :2021-05-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夯实“双区”建设安全基石

深圳先行示范打造防灾减灾救灾“韧性城市”

001.jpg

深圳市三防指挥部组织开展水域救援演练。

002.jpg

应急救援人员在暴雨中救援受困群众。

003.jpg

深圳市森林消防队伍参加全省大比武活动。

  核心提示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检验现代化城市治理水平和安全系数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如何让城市更安全、更宜居,也是深圳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城市所面临的重要发展课题。近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以绣花功夫着力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建设,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大力,提升安全韧性水平,探索超大型城市安全治理的新路子,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发展大格局,让人民群众收获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防为主关口前移

  监测预警体系为城市安全“放哨”

  预防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应急管理方法。在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能科学预判灾情,提前部署防范,就抓住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先机。近年来,深圳扎实推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有效提升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气象部门围绕“灾前、临灾、灾中、灾后”关键时间节点,创建了“31631”服务模式,即实现:提前3天定量预测过程风雨,提前1天预报风雨落区和影响时段,提前6小时定位高风险区,提前3小时分区预警,提前1小时发布精细到街道的定量预报;水务部门初步建成水文站网体系,目前已完成全市68个河道水位站、12个重要水闸水位站、布设170个内涝积水自动监测点,对易涝点雨量、内涝积水实时监控,实现了深圳市区水库、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地下水和主要易涝点站网全覆盖。科学高效的灾害监测和预判,为防患于未然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面向公众,我市目前已建成全市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共有全网短信、电视、电台、网站、腾讯QQ推送、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电子显示屏、户外广告牌等15种,预警信息1分钟之内可传达至市民;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在收到预警信号后15分钟内向全民传播,并按规定频次传播实时预警信号;手机预警短信以街道为单元分区精准靶向发布,全网短信发布在2~3小时内可完成,并覆盖来深漫游的外地用户;平安国际金融中心、京基100两栋超高层建筑和市内其他建筑的2.5万户外LED屏幕在需要时,也均可成为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灾害,能提前预知、提前准备,大大提升了深圳市民心中的安全感。

  防灾工程体系是城市安全的“防火墙”,是灾害防御的第一道关口。深圳共有362条河流,总长度1203.29km,全市共有177宗水库,水库防洪标准普遍达500年一遇;建有规模以上泵站135座,总设计抽排流量1211.27m³ /s;海堤总长度125.40km,基本形成了以海堤、挡潮闸等设施为主体的防潮工程体系。其中深圳河防洪标准100年一遇,其他河流防洪标准普遍20年一遇。深圳现有海堤除大亚湾水系核电系统段防潮标准超过1000年一遇以外,其他堤段防潮能力在30-200年一遇之间。西海堤原规划标准200年一遇;东部海堤原规划标准50年一遇。

  此外,在2020年12月,经深圳市委、市政府同意,全市实施《深圳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行动方案》,由市应急管理局等8家单位牵头,推动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等九项重点工程44项重点任务。该行动计划在三年投入338多亿,为深圳防灾减灾救灾补齐短板,提升能力。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全面建设深圳综合减灾社区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单元格,是人民群众栖居的家园,也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所在。截至目前,全市662个社区中,已有165个社区被国家减灾委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21年3月,深圳市减灾委办公室、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深圳市气象局、深圳市地震局联合印发《深圳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实施方案》,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打造减灾社区的深圳地方标准,推动全市所有社区达到“深圳综合减灾社区”标准,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正在创建深圳综合减灾社区的福田区莲花街道紫荆社区,社区居民张姨告诉记者,现在社区的灾害安全管理比以前更到位,台风天小区会有应急广播,应急大喇叭随时播报天气预警,在很多楼道和角落都装了应急照明灯,宣传栏上的社区风险地图将危险点标得明明白白,“最贴心的是,像我这样的高龄老人,还有一些行动不便的人,每次一有灾害预警,社区人员都会上门通知和进行安排,让我们居民很有温暖、很安心。”

  根据实施计划,深圳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将分三步推进:2021年,全市35%社区完成创建;2022年,70%社区完成创建;2023年,全市100%社区完成创建,全部实现“安全升级”。近期,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已组织完成全市662个社区766名灾害信息员的专业化培训,各区每个街道都已遴选出1-2个成熟社区启动第一批创建。“深圳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将形成很多新的工作机制,如:在每个社区组建有常态化应急值守队伍;每个社区配备定量AED,有专人会用;每个社区2公里范围内设有专门的社区救护站;建立社区‘深圳第一响应人’机制;制作社区灾害风险地图、防灾减灾救灾明白卡、老弱病残‘脆弱人群’责任联系卡等。”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综合防灾减灾处负责人介绍。

  应急避难场所是灾害发生后应急状态下,供群众紧急疏散安置、减低灾害风险的安全场所,是一座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让这些场所成为老百姓身边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生命庇护站”。

  目前,全市共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159处,其中室内应急避难场所663处、室外应急避难场所496处。场所以中小学校、文化体育场馆、绿地、公园、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为主,分布在全市74个街道辖区,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21万余人,室外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625万余人。此外,深圳市应急管理局还联合腾讯等地图,在手机App内设置深圳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查询和导航功能。群众在灾害来临时,通过手机地图可查询到相关信息,并“一键导航”至附近的避难场所防灾避险。

  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

  智慧三防构筑城市“安全屏障”

  科技强安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作为“科技之城”,深圳将“智慧”赋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依托科技创新的优势,探索应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以及智能大喇叭、智能杆、AI摄像头等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建立起一整套“智慧化”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为城市构筑起智能、高效的“安全屏障”。

  在2020年初,深圳上线了“智慧三防”应用系统。这一系统打造了集“预警信息、气象信息、实时监测、综合查询、辅助决策、指挥协同、值班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三防防御部署指挥平台,针对指挥协同开发了“防御部署、灾害预警、指挥动态、抢险救灾、靠前指挥”等模块,形成事前有预警,事中有决策,事后有应急指挥的全过程三防业务体系。

  比如,通过“深圳应急一键通”App,可实现三防应急指挥控制的扁平化,该App集合了防御部署快速发布、灾害预警及时响应、视频会商系统沟通、事件实现上报及时反馈等,可直接管理全市15万三防责任人。如果市内某街道受灾,市三防指挥部可通过“应急一键通”,跟现场三防应急人员实时互动,根据指挥部汇总信息综合研判的灾害程度,对该区域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行精准部署。

  在强降水天气,如果城市内涝点水深超过25厘米,则容易造成经过车辆熄火,有可能还会带来进一步的险情甚至伤亡。深圳“智慧三防”系统实现了全市监控区域202个内涝点水位实时监测,一旦发现超过预警水位,便马上指挥相应区域应急抢险人员,到现场疏通抢险,避免险情,防患于未然。“通过科技助力,我们三防工作达到了态势感知全域化,辅助决策实时化。”深圳市三防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在2020年汛期中,深圳“智慧三防”系统汇聚水务、气象局、海洋、规划等多部门约2100万条数据形成三防专题数据库;依托短时临近预报能力的提高,实现街道级分区预警精准推送;电子化三防预案和操作指令,分级、分部门定向对三防责任人推送相关操作指令,有效缩短指令传导时间,提高响应速度。据统计,自该系统一期使用以来,全市防汛应急响应同比减少61%,防台风应急响应减少11%,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平安深圳”先行示范

  为新时代“双区”建设夯实基础

  近年来,深圳率先在防灾减灾救灾全领域先行示范,构建完备的法规政策保障体系,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安全发展条例》,站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的高度进行立法;充分利用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的优势,融入自然灾害“全灾种”等创新理念,探索推动《深圳经济特区自然灾害防治条例》等法规落地,为全国提供自然灾害防治立法“深圳范本”。

  应急物资是抢险救灾的重要保障。据了解,全市应急资源仓库目前已有(点)1423个,储备物资9814种、909万件(套)。综合消防救援支队是实施日常遇险人员救援的主力军,全市44个消防站具备水域救援能力。驻深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是抢险救灾的生力军,担负着急难险重的抢险救灾任务,我市已建立起救灾军地联动机制,包括深圳市军地应急联动联席会议制度,军地应急联动协调官和联络员制度,军地突发事件信息共享、指挥互动机制,军地联训联演制度四项制度。专业抢险队伍是工程除险的骨干力量,目前,全市已组建17支应急抢险队伍,15支供排水应急救援队伍。各区、各街道防汛抢险应急队伍,18429人。

  2014年,深圳率先全国实施巨灾保险制度,在保险保障标准、保障范围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实施巨灾保险制度以来,我市已通过巨灾保险救助5042人次,支付救助理赔款1659.48万元,在灾害风险分担机制探索方面积累了经验。

  2020年10月,深圳发布了“家庭应急物资清单”。清单基础版从应急物品、应急工具、应急药具三个方面,针对常见自然灾害列出所需物品。扩充版以所有灾种为考量,列出食品、生活用品、应急物品、应急工具、贵重物品及文件资料所需准备的物品清单,科学指导群众应对灾害。

  深圳还创新宣教方式,通过“学习强安”线上平台,围绕全市防灾减灾救灾主要工作,开设防灾减灾救灾科普知识专栏和三防人员培训专题。知识专栏以三防、地震灾害、森林火灾、应急避难场所等为主题设置子栏目,提供科普动画、知识讲座等多形态宣教内容,并针对综合减灾社区建设、自然灾害普查等重点工作进行宣传。同时,我市还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救灾日、国际减灾日等主题宣传时间节点开展线上宣传活动,参与人次累计超过50万。

  来源:深圳特区报

相关链接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标识码:4403000081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3002号

粤ICP备19041158号-1

网站支持IPv6

联系方式:

举报投诉热线(邮箱): 12350;12350yjjb@sz.gov.cn
事故接报电话: 0755-88100100
咨询电话: 0755-88101175
考核发证查询电话: 0755-23481891
深圳市福田区福中路市民中心C区5楼
政务邮箱: yjglj@sz.gov.cn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