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市规划国土委进社区校园传递海洋防灾减灾知识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海洋局)在各区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并向市民发放宣传手册。
目前深圳海域的海洋观测设备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海洋预报减灾体系。
从工作人员提供的历史照片中,记者看到灯塔广场栈道修缮前是用木头铺设的,破损比较严重。“海浪大的时候都能打到岸上来,背后一些小区地下车库还被淹过,但整治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了。”工作人员说。
从工作人员提供的历史照片中,记者看到灯塔广场栈道修缮前是用木头铺设的,破损比较严重。“海浪大的时候都能打到岸上来,背后一些小区地下车库还被淹过,但整治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了。”工作人员说。
记者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海洋局)了解到,为做好深圳海洋减灾工作,该局还努力架设起多种观测手段并用的海洋立体观测网。目前深圳海域共有8套波浪浮标、15套环境浮标、4对地波雷达、4套潮位仪、2套海流计等海洋观测设备,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海洋观测体系。
此外,该局也正在开展警戒潮位标志物建设工作。在深圳市警戒潮位核定工作的基础上,在渔港、滨海旅游区、机场等重要保障目标附近设置10套警戒潮位标志物,为重点保障目标和市民应对风暴潮灾害提供直观依据。
全市哪些区域容易受到海洋灾害的影响?该局也正在组织开展风暴潮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科学地划定风暴潮海洋灾害风险区,研究风险评估区划成果的应用,强化灾害风险防范,同时对深圳市风暴潮灾害防御工程与措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摸底,预测、模拟了不同强度台风影响下的风暴潮在深圳市沿海地区的淹没情况,开展了风暴潮灾害的危险性、脆弱性及风险性等级评价,分街道编制了不同强度台风影响下受淹区域的应急疏散图……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借此次‘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我们希望增强全民海洋防灾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减少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行动起来 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
作为滨海城市,蔚蓝的大海一直与深圳相偎相依。海洋给予了深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丰收;给孩子们带来夏天的戏水乐园;承载着万吨巨轮延续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让深圳与世界无缝连接。但同时,大海也是善变的: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岸侵蚀……对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的影响。怎样才能全面地认识我们这位邻居——海洋,最终实现生态和谐共存?在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海洋局)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排除治理灾害隐患、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防灾减灾知识宣教等措施,努力增强市民对于海洋防灾减灾的意识,深入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减轻各种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
海洋灾害要认识 宣讲工作入民心
昨日上午,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海洋局)在南山区渔港中心公园举行了“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吸引了众多周边居民和渔民前来观看学习。
“原来海浪连几千吨重的船都能推翻!”回想起自己上次台风来临时,还准备带着家人去海边看浪的行为,来自北方的陈老先生不由冒出一身冷汗。“我们来自内地,大江大河见得多,就是因为想看海这两年才搬到蛇口来住。这样的海洋防灾减灾知识宣称实在太及时了,我带几份宣传册拿回去给家人看。”陈老先生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海洋局)在活动现场立起了一个两米高,十二米长的宣传海报,上面详细介绍了风暴潮、海浪、海啸、赤潮、海岸侵蚀是如何产生和预防,如今正好处于休渔期,渔人码头上停泊着不少渔船,渔民们也纷纷上岸参与活动。“原来这种浪叫涌浪。”已经做了五六年渔民的阿杰看着宣传海报上的介绍,感觉这次涨了不少知识。“渔民很多都是靠经验,但真正到了大海上,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可能前一刻晴空万里,过一会儿就阴云密布,这需要我们借助科技预报来趋吉避凶。去年刮台风前,我们正好在外面捕鱼,看着海面上的浪并不是很大,海洋预报部门已经发出海浪红色预警信息。有人凭经验说这次浪不会很大,但我们船长还是坚持尽快回到港口避雨。入港没过几个小时,海面就刮起近十米的大浪,所以还是要相信科学,通过科学大数据对海洋灾害的及时预测,才是我们渔民最好的护身符。”阿杰说。
住在蛇口的陈老先生看到宣传资料后非常有感触,他就曾参加过1969年7月28日在汕头发生的6903号台风事后的救援行动,那次也是建国以来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风暴潮灾害。“如果对海洋灾害有足够的认识,也许当时的伤亡情况就不会那么大!”陈老先生说。他认为,这样的海洋灾害宣传应该经常讲,这样才能在灾害来临时,人们懂得怎样去应对。
海洋灾害无国界 从小认识不操心
在渔港中心公园宣讲海洋灾害知识,不但吸引路过行人,还引来了两所正在组织户外活动的幼儿园小朋友,他们纷纷走到海报前用稚嫩的声音说出自己对海洋灾害的认识。工作人员现场充当解说员,耐心为小朋友们介绍各种海洋灾害。来自英国的麦克今年才2岁半,对宣传海报非常感兴趣,一边听着介绍,一边大声喊着“big wave”。陪同着的外籍老师米契尔表示,这样的展示非常好,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应该认识这些潜在的威胁,此次宣传给孩子们提供了学习海洋危害的平台,接下来会建议家长带着孩子一同来学习。
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也是深入到了学校。记者看到,在南科大二小和龙岭学校内都竖立起了介绍和预防海洋灾害的海报,来自海洋局的工作人员纷纷向孩子们介绍海洋灾害的知识。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一边看一边问:深圳的海域有多大?风暴潮都是台风引起的吗?每年影响深圳的台风多不多?小朋友们对这些知识都很感兴趣,纷纷提问。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海洋局)生态环保和减灾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深圳海域面积1145平方公里,拥有大亚湾、大鹏湾、深圳湾和珠江口组成的“三湾一口”丰富海湾资源,海岸线总长260公里。威胁到深圳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海洋灾害主要是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灾害及赤潮。据统计,1949年至今,影响深圳市沿海的台风共267个,平均每年3.9次;其中有120个台风严重影响深圳市附近海域(带来大浪即浪高2.5m以上影响的,定义为严重影响深圳市附近海域的台风),尤其在珠江口登陆的台风给深圳造成的影响最大,平均每年1.81次。深圳市西部海域增水大于50cm的风暴潮过程平均每年1.7次,东部海域平均每年2.5次。“海洋灾害时有发生,我们此次活动就是通过让市民认识到各类海洋灾害的严重危害,学习各种灾害防治和技能,才能将科学思维和法治理念贯穿于防灾减灾工作中,从而切实提高人民群众海洋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该名负责人对记者说。
栈道遭海浪破坏 修缮后还道于民
今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主题为“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海洋局)也是主动联合各区(新区)管理局组织开展灾害隐患排查治理行动,与相关政府单位一同对隐患进行处理。
就在活动主会场不远处的灯塔广场曾经就是一处隐患点,如今已经被整治完毕成为了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位于半岛城邦后侧的滨海休闲带一白色灯塔路段,只见平整的栈道沿着海边延伸,厚实的护栏确保着周边的居民亲近大海又确保安全。
据南山区城管局休闲带西段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滨海休闲带设计方案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景观设计单位参与设计,通过国际咨询、专家评审、公众展示最终确定,具体设计成果体现了多工种、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特点,包括地面景观设计(含造山、各类凉亭、灯具、地面铺装、座椅、栈桥、景观园林绿化、基本标识、步道、自行车道设计等)、标准建筑设计、填海软基及护岸工程设计、桥梁设计、交通组织设计、排水工程设计等,同时针对深圳湾海域自然特征进行了海洋测绘、海域动力学研究以及红树林种植初步研究。
海风徐徐,波光粼粼,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周边社区的居民聚集到休闲带上活动。来自美国的詹姆斯每天都会沿着这条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跑步,他告诉记者,以前的栈道是被海浪侵蚀损坏,修缮后的栈道感觉是加固和拔高了,海浪根本打不到栈道上来,而且栈道如今使用的砖材非常适合跑步,哪怕小朋友在上面摔跤也不会很疼。“加强防护措施,把更好的栈道还给市民,这真的很棒。”詹姆斯一边说,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晶报记者 李果/文、赖犁/图
深圳海域面积 1145km2
拥有大亚湾、大鹏湾、深圳湾和珠江口组成的“三湾一口”丰富海湾资源
海岸线总长260km
深圳沿海的台风共260个
1949年至今影响平均4.06次/年
其中有116个台风严重影响深圳市附近海域,尤其在珠江口登陆的台风给深圳造成的影响最大
风暴潮过程
增水>50cm的
平均1.81次/年
西部海域
平均1.7次/年
东部海域
平均2.5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