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推荐

热点关注

政策推送

繁体
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30448号建议答复的函
来源 :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信息提供日期 :2023-12-11

尊敬的刘德全等代表:

  你们在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我市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在健康安全方面实现城市智慧预警的建议”(建议第20230448号)收悉。首先,感谢各位代表对我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根据市人大有关安排,该建议由我局主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前海管理局汇办。我局党委书记、局长马鸿雁对此建议高度重视,亲自统筹部署建议办理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现结合建议具体内容,将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一、大力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

  为更好地支撑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我市不断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2022年,我市将安全应急产业纳入“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范围,推动安全应急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的有机结合和效益最大化,大力促进安全应急产业结构优化,保障高质量发展。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组织举办高交会应急安全科技展,召开应急安全科技创新高峰论坛,推动深圳市安全应急产业联盟挂牌成立,推动先进科技成果、先进装备推广应用,搭建应急安全领域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测试平台,助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落地。二是组织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等专业技术机构,进行安全预警技术开发研究,以及新手段、新设备、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在有限空间、危险化学品、高层建筑火灾、地铁入侵、地震地质、智慧三防、森林消防、隧道工程监测预警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效。三是推动建立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基地)、国家城市安全监测预警技术创新中心等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以“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为目标,开展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性研究,为安全应急产业的蓬勃发展构建理论及技术支撑。

  二、系统化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

  2021年,我市被列为“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聚焦城市安全管理的主要问题和突出风险,积极借鉴典型做法,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在重点领域加大试点工作和推广应用力度,提升城市安全风险辨识、防范、化解水平,2021年以来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

  (一)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建设。一是建立城市安全风险感知监测体系。在新基建、数字政府和智慧政府感知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城市生命线各领域专项建设,打造全域感知监测预警体系。依托应急管理大数据库,推进水务、电力、燃气、油气长输管道、地质灾害、地震、综合交通、通信等专项建设,通过汇聚19个行业领域基础设施数据和监测预警数据,形成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态势“一张图”。2022年实现新增燃气管网压力监测点200个、燃气泄漏报警装置100个;排水液位监测点22个、排水口视频点78个;综合管廊环境监测设备100套;输电线路通道视频监测设备400套;3座桥梁450套监测设备、1座隧道50套监测设备、5个道路边坡500套监测设备的建设。二是建立城市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风险研判中的运用,推进全场景研判预警建设,设计洪水淹没、爆炸、火灾、形变坍塌等评价模型。通过设计风险分类体系和风险分级标准、制定风险识别机制和预警触发机制,构建风险动态研判和预警流程,形成风险预警全链条和跨部门协同处理流程。进而最终实现“一屏推演”现实风险的能力。三是开展全过程闭环管控建设。根据城市生命线周边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结合城市生命线实时运行监测数据和周边人口、设施、房屋等数据,开展风险综合研判和耦合风险分析,评估报警事件可能导致的影响范围,按分类、级别发出安全风险预警。根据预警信息智能化生成处置方案并一键推送至属地部门和相关部门进行闭环处置,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级、立体化的城市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主体、大联动应急管理协同处置体系,进而全面提升城市安全综合风险管控能力。

  (二)提升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应用服务。一是开展深圳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应用服务。综合运用电子标签(RFID)、视频智能分析、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危险化学品企业重点场所、岗位等安全风险进行监测预警。目前37家危化品生产企业、37家经营(带储存)企业、285家加油站、7家重大危险源企业全部纳管。二是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在线审批及监测预警应用服务。将住建、水务、城管等行业领域各类有限空间纳入深圳市有限空间作业在线审批及监测预警平台统一管理,实现台账清晰、责任明确,研究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分级模型及智能分析模型,实现精准管理,目前已有12306个有限空间纳管。三是以粉尘涉爆安全生产风险监管信息化、智能化的现实业务需求为导向,开展粉尘涉爆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应用服务试点。目前已有宝安区20家粉尘涉爆企业建成并运用相关系统。

  (三)积极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依托自然灾害风险调查评估结果数据,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综合监测物联网基础设施,综合采取“海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手段,拓宽信息自动化、智能化采集渠道,提升自然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能力。一是完善“智慧三防”应用服务。在“智慧森防”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气象数据、防台防汛数据、水利工程、海上船只数据、城市内涝数据等视频监控和物联感知数据汇聚;结合“深圳应急一键通”平台,实现覆盖范围精细到1平方公里、预警时段缩短至5分钟的气象灾害短临预警,将预警信息和响应指令精准推送给全市4万三防责任人。二是完善“智慧森防”应用服务。在“智慧森防”现有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红外感应、视频识别等新一代技术手段,利用“端-边-云”协同算法实现全天候林火自动监测预警,提高火险预报和火情监控覆盖率,已建成126个双光镜头和40个无人机场,监控范围覆盖我市大部分林区。

  (四)持续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监测能力。充分依托交通、公安、卫生健康、城管等行业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汇集城市公共安全各行业物联感知数据、业务管理数据以及视频监控数据,基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综合调查评估结果,利用铁塔、智能灯杆等公共资源搭建感知设备,填补现有的工业园区、重要场所易发区域和边远地区监控盲区,形成一张人防、物防、技防有机融合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综合感知网,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全领域、全区域、全时段监测,实时感知城市安全运行状态。

  三、突出区域特点先行先试

  前海在地面沉降监测和CIM建设方面先行先试,取得经验成果。一是建设地面沉降监测系统。2015年以来,前海管理局已在地面沉降监测管控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成果,并在前海BIM建设管理平台中同步开发了相关模块(每期3.5万左右InSAR数据点,247个综合管廊沉与地下道路降静力水准仪自动化监测点、36个桥梁沉降人工监测点、6个桥梁倾斜人工监测点、10个基岩基准点),可实现监测点展示、监测数据填报与查询、异常数据自动预警上报等功能,以提升监测预警工作智能化水平。监测结果显示,沉降量和沉降速率均低于控制限值,沉降总体处于收敛态势。根据市政府关于下达的“前海开发建设期重点设施沉降监测预警感知体系建设”具体任务,前海管理局正抓紧推进新一轮沉降监测项目招标采购工作。该项目完成后,相关数据接入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全市一体化的智能感知、精准预警、高效处置的城市安全风险感知体系。市应急管理局将积极向我市具有不均匀沉降风险的区域推广前海经验,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广域覆盖。二是试点数字孪生城市平台运用。根据我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二级平台、四级应用”的总体部署,前海管理局以前湾、桂湾、妈湾片区为试点,在现有的城市级BIM模型基础上,融合政务、企业、经济、人口以及实时物联感知等数据,构建前海数字孪生城市CIM平台。该平台汇聚规划、地质、市政道路、地下管廊与管网、建筑与景观环境等三维数字模型,形成覆盖前海合作区全域的城市高精度三维数字底板,可用于开展城市风貌评估、规划条件核查、项目固投、产业招商、生态环境等多场景应用,未来将增加部署城市安全应用场景,丰富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感知平台功能。三是开展智慧公园、智慧道路建设。在前海桂湾公园规划设计、建设阶段就同步开展水质水位预警、智能生态在线监测、土壤墒情在线监测、防雷环境预警等智慧物联系统的规划、建设,现已与公园同步建成投用,并将数据接入前海数字孪生城市CIM平台。在听海大道、前湾一路、妈湾一路、通港街地下综合管廊和前海大道、梦海大道等道路智慧化改造方面,均同步设置结构变形、地形沉降、消防、治安等监测系统,提高地下综合管廊的预警监测和运营安全管理的能力。四是持续改进提升。持续探索智慧公园、智慧道路等先进技术,更好结合智慧城市物联预警系统,加快技术落地;依托前海数字孪生城市系统,基于前海物联监测传感设施建设情况进一步探索智能应用场景,实现监测数据整合;打通立项-设计-建设-数据接入全链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前海经验和做法。

  四、深化公共卫生领域健康监测预警

  2021年,市政府在原防治重大疾病工作联席会议基础上,升级成立市公共卫生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高位部署、协调推进传染病防控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伴随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报告网络体系的建立,我市卫生健康委会同交通、教育、民政、市场监管、深圳海关等相关部门,共同织密织牢综合监测网络,坚持预防为主,强化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力度: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及时通报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情况。针对流感、诺如、新冠病毒、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组织专家开展风险评估,评估结果通报各区、市公共卫生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成员单位,指导全市开展防控工作。二是强化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司法行政监所等重点单位场所,以及孕妇、儿童、老年人和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处置。三是完善口岸卫生检疫、社区排查、发热门诊筛查、流行病学调查等制度,加强对高风险国家和地区进口商品的风险监测,以及进口冷冻肉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食品的抽检,扩大监督抽检覆盖面。四是坚持定期向市民群众发布疾病风险综合预报,将人感染禽流感、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冬春季重点传染病纳入预报内容,指导市民更有针对性地做好个人防护,提升全社会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加强城市安全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打造一流的城市安全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在深圳市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新基建的总体框架下,全面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一)构建创新融合多元的科技汇聚体系。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积极调动市应急委各成员单位积极性与能动性,创建适宜应急管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仪器装备研制、应用示范与市场转化的科技创新机制与成果转化模式。二是推动培育安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搭建行业交流合作与服务平台,打造系列品牌活动,助力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全面提升数字化应急管理能力。一是提升应急管理智能化水平,推动各行业补齐风险监测覆盖短板,构建全域覆盖的城市安全风险态感知体系。二是打造应急管理“一网统管”,构建应急管理全周期数字化赋能治理模式,实现城市安全治理“一图全面感知、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

  (三)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的耦合风险分析能力。对多灾种耦合关系和重大灾害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的灾害链机理进行分析,建立一套综合风险系统分析方法,提升风险模型研判分析准确性和智能化水平,实现对城市尺度下复杂耦合性风险的综合研判与预警。

  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快构建与超大型城市安全运行相适应的全领域、全方位、全周期的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特区新发展格局。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代表对深圳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你们继续关注、监督、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专此答复。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2023年6月8日

相关链接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标识码:4403000081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3002号

粤ICP备19041158号-1

网站支持IPv6

联系方式:

举报投诉热线(邮箱): 12350;12350yjjb@sz.gov.cn
咨询及事故接报应急热线: 0755-83071111
考核发证查询电话: 0755-23481891
深圳市福田区福中路市民中心C区5楼
政务邮箱: yjglj@sz.gov.cn
站长统计